共建环境教育基地 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消费方面,2012年全年消费名义增速为14.3%,高于前三季度14.1%的增速,其中消费的实际增速在四季度明显加快,增速达到了15.2%,创近9个月新高,2012年消费实际增长12.1%,超过2011年的11.6%,消费成为三驾马车中唯一全年加速的,值得关注。
但这种地域失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户籍制度等政策导致的结果。达成共识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中既得利益的强大。
随着现在的经济活动向内地迁移、内地收入增长变得更快,这种差距正在部分地自我纠正。首先,政策扭曲扩大了地域差距。因此,这项将上缴红利比例提高五个百分点的提议受到了欢迎,不过与其他国家相比上缴比例仍非常低。其结果是福利项目支出一直处于不足状态,仅相当于同等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的约一半。最后是官商勾结导致过度寻租。
如果贫富差距是源于生产力的提高、企业家的风险承担以及形成持久增长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差距就是积极的。这类改革将通过扩大中国的进口而极大地影响全球宏观失衡问题的本质。7.8%的经济增速击碎了早前关于中国经济陷入危境的传言,路透社的简短评论道破了这一成绩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在2012年经济增长的同时,民生改善领域也能看到许多亮点。另外,2012年基本养老保险在城市和农村实现了全部覆盖,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府补助金额也都提到240元,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增幅高达21.9%,这些都为未来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奠定了基础理论上讲,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也就是慈悲为怀,以天下为己任。五是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幸福中国,这个提法很新颖、很重要,也很了不起。
长期性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双高增长使我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性思维,那就是我们老是纠结于保八,心里总藏着保八的情结。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超高速增长走向适度增长的转型之路会非常艰难,这两种增长模式之间的转换需要一个自然渐进的过渡路径,而制造业能否成功转型是关键中的关键。
陈金保系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员) 进入 赵晓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转型 。五是能源资源环境可支撑,在环境优化中实现发展。2013年的经济工作最终目标由过去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元目标已经演化为二元目标,是对以往经济改革的反思和对重启改革共识的肯定。从增长原动力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第一阶段,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和解除经济管制等制度大变革带来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突出表现为民营经济的兴起和外资的涌入。
二是提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可以说,截至2011年底,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是一路凯歌。90年代至2008年为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受益于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出口拉动,以及基于出口需求基础上的资本形成,突出表现为农民工进城和工业化推进。当然,从长远来看,要成功实现经济转型,首先要政府转型。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15年之后,也就是2025年前后,中国GDP将可能超过美国,夺回世界老大的位置。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6%-8%的经济增速对于绝大部分国家来说,绝对属于羡慕嫉妒恨的范畴。
需要政府先转型2012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经济增速破八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经济定调由2011年的保增长改为2012年的稳增长,意在为经济过快增长降温,为经济发展观念转变铺路。
由此,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再也难以继续大幅度提升,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被倒逼转向内需和产业升级。对于未来,我们能期待些什么呢?李克强副总理说:要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岁末年初,回顾2012并展望2013年的中国经济政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2012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年,而2013年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希望年。(赵晓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为招商引资,可以零土地费用,可以免税,可以牺牲环境,可以强拆征地等等。在这个阶段,中国需要向占据更高价值链地位的出口大国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挑战,竞争优势更多地不能再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简单规模扩张,而是要更多依赖科技水平与创新速度的提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内需消费将会更加体现多元化。目前,国内经济短期软着陆的态势已经确认,但为破冰一些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为经济转型进一步腾挪政策空间,政府仍会倾向于主动调低经济增速。
在第三阶段,如果中国继续依赖过高的投资增速,由于投资形成的产能增长缺乏有效的需求支撑,加之我国投融资体系改革滞后,过多的信贷资源就会流向低效率的地方政府与国营企业。2007年,中国GDP总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出口型制造业遭遇发展困境,一面要与越南、印度等成本更低的国家竞争,另一面要与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竞争。
我们为什么总想保八呢?保八的目的无非就是保就业、保收入和保财政增长。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10%左右,高居世界首位。突破保八纠结心态关键是,认识已有,但转型决心难下。过重的政府主导色彩导致的国进民退和产能过剩在加重财政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同时,还会进一步抑制民间经济的内生创新活力,搞不好中国就很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
三是收入要和增长同步,让群众获得好处。但在目前体制下,政府的目标很可能演化为当政官员的政绩最大化。
2008年以后为第三阶段,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逐渐弱化,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历史上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都经历过经济增速骤降的时期,日本在1973年、韩国在1997年,而且骤降之后增速再也没能反弹回来。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旨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系列改革会逐步拉开帷幕。四是速度和效益相匹配。
经济增速一破八,我们总想再回到投资拉动增长的老路。据估计,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7%左右,美国为2%左右,日本也刚刚由2011年的负增长转为1%左右的增长,欧洲国家中表现最好的德国可能在1%以下。温和的基建投资策略仍会继续,这是稳增长的需要。但为便于与经济转型相匹配,财政资金的投入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倾向民生领域,二是倾向可以打基础、利长远,又不会造成重复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域。
三是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所以,我们就有一种担心,担心中国也不能逃脱这个规律。
如果政府硬塞到这个市场框架中,两方博弈就变成了三方博弈。基于此,中央下一步可能会重构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淡化GDP指标,而加入居民收入增长、节能减排、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环境改善指标。
首先,2012年的两会破天荒地将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多年来首次低于8%。具体而言,有几点值得期待:2013年经济增速保持在7.5%是大概率事件。